为什么说节约是一种美德?

软文推广8个月前发布 刘老三
40 0

论语》中有一句形容孔子的话:温、良、恭、俭、让。可能很多人都听过。其中的温、良、恭、让四个字,都很容易理解。温,就是温和,是一种仪态。良,是良知,是一种内在要求。恭是尊重。让是谦虚。唯独里面混了一个“俭”字,比较难以理解。

这个“俭”字和今天汉语中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指减少消费。那为什么减少消费是一种美德?

我们可以用《论语》中另一句话来解释。子曰:“奢则不逊”。奢侈行为是一种“不逊”,也就是不谦虚,自大的表现。

那为啥奢侈就是自大,俭朴则是美德呢?

因为无德之人总是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心中没有他人,完全不爱他人。既然我是最重要的,那么我当然就要消费最好的,最多的。我为啥要节约自己的消费,省下来给你们?你们算什么东西?

有德之人心中有自己,也有别人。虽然他觉得自己很重要,但是别人也很重要。自己少消费一点,别人就有机会能多消费一点。即使别人不需要,社会财富也能多一点积累,这样未来的人就会过得好一点。

我们今天的社会道德沦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只考虑自己,不会考虑别人。人们的精神失去了支撑,因此他们就像风中的一片树叶,被社会风气吹来吹去,找不到自己的根。

失去了传统的家庭、祖先和国家观念,人们失去了衡量自身价值的锚。于是,消费就变成了一种价值衡量体系。谁消费的东西最多最贵,谁就是最有价值的人,就是最幸福的人。

在消费主义的世界里,消费本身变得不重要,别人看见你的消费则更重要。因为对于消费主义者来说,我买一个包,并不是因为我需要一个包,我家里已经有很多包了。我买一个包是为了给人看见,这样他就能对我产生羡慕、尊重,或者以为我是他的同类。

我们通常会看到一个现象,那些带着大Logo的奢侈品都比较好卖,而Logo比较低调的奢侈品则比较难卖。因为这个Logo就代表消费品的主要价值。在这种畸形的社会中,消费品不再是消费品,而是一种社会等级符号,一种阶层的标志。

因此,人们进入了奢侈,攀比,浪费的恶性循环。即使不是追求奢侈,人们也追求舒适和安逸。在这样的社会中,大多数人倾向于把自己的收入都花掉,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未来的收入花掉。

根据美国媒体的调查,大多数的美国人都拿不出400美元的应急资金,为什么呢?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他们这种生活,就叫paycheck to paycheck(赚多少花多少),而且美国政府和民间一样债台高筑,负债越来越多。

所以美国的大桥为什么一撞就塌?为什么美国的地铁又脏又破,公路坑坑洼洼,还经常发生火车倾覆事故?因为整个社会本来用来维修和发展的资金,被他们都挥霍掉了。而且他们还通过借贷,把未来的积累都挥霍掉了。

奥地利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来自于资本的积累,而资本的积累来自于对消费的节约。在英语中,节约(thrift)和繁荣(thrive)拥有同一个词根。说明古代英国人认为,只有节俭的家庭才会幸福,只有节约的社会才能繁荣。

在实际生活中,我能够感觉到,在我节约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对周围的人行善,对这个社会做一点好事。所以当我节约下一些资源的时候,我能感觉到心中有一种助人之乐。这种快乐让人充实和温暖,而且这种节约的快乐会大于我把这个东西消费掉的快乐。

例如我去麦当劳买早餐的时候,如果点了黑咖啡,麦当劳通常都会给我一包糖和一小罐奶。我当时就会把这一包糖和一小罐奶退回去。因为我只喝黑咖啡,这些东西用不着,我拿了最后也是扔到垃圾桶。

我去超市喜欢自己带购物袋。并不是买不起一块钱的购物袋,而是觉得为了这个世界省下来一个购物袋也很好。这几年我学习孔子的智慧之后,不仅对身边的东西越来越珍惜,而且会尽量地减少自己的消费。

我知道很多人也喜欢节约,但是大多数人节约是为了给自己省钱。不能说这样做是错的,只是觉得这样思考太过于狭隘。

实际上,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对这个世界有影响。你做了一件好事,这个世界就变好一点。你没有做这件好事,世界就可能会变坏一点。也许有人会问:我省下一包糖,一个购物袋,到底能不能让这个世界变好?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享受一种爱他人的快乐。

《论语》有一句话:“知其不可而为之”。只要这是正确的,就应该去做。理想能不能实现,这个不归我管。我能做的,就是始终处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因为人生的目标并不是实现理想,而是无愧于自己的人生。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