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一周看完了在豆瓣8.6高分的《不够善良的我们》,然后不得不承认,这些年我和简中的主流审美已然南辕北辙。忍着不适坚持把结局看完是我对这部剧的最大尊重,因为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一个创作者不但对笔下的角色恨透了,还掺杂了对生活和命运的无限恶意,整部剧从各个角度都让作为观众的我感受到了极大的冒犯。
如果说第七集Rebecca的患癌情结让我对这部剧的厌恶达到顶峰,那结局用Rebecca的死作为引子,兜兜转转终于让简庆芬在Rebecca的手机短讯里验证了何瑞之对自己的爱的设定,则是让我想对人不对事地质问一句,编剧你的生活到底是有多么痛苦不堪以至于你要写出这么恶毒又阴险的剧本?
我对所有艺术表现形式的私人要求就是,你可以有反面角色,可以有be结局,但所有剧情和人物组成的一整套表达的逻辑应该保留向善的创作底色,现实主义题材的剧集他即便取材于现实,但一旦呈现在萤幕上那就更多会以“高于生活”的角度去传达一些能带给人一丝希望或留有一份温暖底色的价值观。这个现实的世界足够崩坏,倘若被人类视为精神食粮的艺术都无法坚守”真善美“的底线,那各类艺术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要求编剧只能写”伟光正“的剧情,相反,我对这类剧情一看就过敏。作为一个创作者,你拥有比普通人更多的表达权力以及表达机会,你可以像素级去描绘现实的残酷,但不应该在艺术表达上只留下了残酷,反手还刀刀见血不留一点”人性“。
整部剧我完全无法理解编剧最终要通过这样莫名其妙的剧情想传达怎样的观点以及价值观,简庆芬过了12年自认为爱而不得的婚姻生活,一个年过四十已为人母的女人,她本应该有着这个年纪的女性最起码的判断能力以及对爱的理解能力,最后生出一堆是非后,还是要在死去的Rebecca的手机里才能验证丈夫对自己的“真爱”。 Rebecca美丽优秀独立自主,拥有年下帅气男孩的喜欢,但编剧转头就让她孤身一人得了乳癌弥留之际还要依靠“情敌”的照顾来走完此生。如果她不死,简庆芬是不是永远看不到她手机里何瑞之的那句“我很爱我老婆”?兜兜转转一大圈,这两个女人所谓的“量子纠缠”就是为了去求证一个四十多岁的已婚中年男人的“爱”?
编剧既然你用心这么险恶,我也想恶毒地问问你,你一个60后婚女借这么老土又荒谬的剧本,暗戳戳地释放对单身未婚女性的恶意到底是何居心?整部剧传达的主题就是单身漂亮的事业女性最后不得好死?人人都应该去过简庆芬那日复一日却又止不住自我怀疑的世俗婚姻生活是吗?您这是怀着因为自己本人婚姻生活不顺而想把所有人都拉下水的“看不得别人好”心里而写下的剧本吗?
上述发问皆发生于我刚结束观剧之时,可笑的是,之后发现编剧自己也是单身未婚的身份,就更不可理喻。
一直到我写下这篇文章为止,大陆的豆瓣上有9万多人为这部没什么“人性”的剧集打了分,其中85%的观众更是打下了四五星的高分,这在我看来极其恐怖,也因此我才会觉得编剧用心险恶。整部剧在开头给人一种女性编剧试图以同性别身份讲述女性困境的氛围,但层层剧情展开后其实是在隐晦地传递简庆芬才是女性最好的归宿的意图(btw这里没有讨厌简庆芬这个角色的意思,她反而是我全剧唯一喜欢的角色),这对还未经太多世事的年轻女性观众来说迷惑性极大,洗脑包效果堪称一绝。
很多和我一样不喜欢这部剧的观众认为台剧是不是也开始回归这种下坡路的表达,但这几年的台剧依然诞生了《与恶》、《俗女》、《造浪者》这样的精品,与其说是”台剧“的问题,我更愿意认为这是这部剧的编剧的个人问题。作为观众我很多时候也很被动,看完这部”恶剧“后能做的也只有将这个编剧拉进我的黑名单中。同为内容工作者,实在无法接受一个成熟的创作者能如此仇恨自己笔下的角色,还带着满满恶意,这大概是我近年来少有的被一部影视剧作品如此冒犯的时刻。
又名:彼岸有花